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反动,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:“我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潜移默化走过来的,工作过的很多中央都是老区,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沉的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反动军人家庭,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坡,“红色基因”深深融入他的血脉。在中央工作期间,他就不断关注当地老区开展和老区人民生活状况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总书记对老区的牵挂一如既往,他频频踏上红色土地,探望慰劳老区人民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央视网《天天学习》栏目推出特别筹划《总书记牵挂的红色老区》,讲述红色故事,展示老区的开展与变化。
△2015年6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同村民座谈。
地处贵州遵义市的花茂村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。当年,红军队伍来到花茂村停留、住宿,并在相邻的苟坝村召开会议,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之后,又一场十分重要的会议。
△2015年6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探望村民。
2015年6月,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初次到贵州调查调研,遵义是第一站。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后,总书记走进花茂村,实地理解这里发作的宏大变化。
当时正值仲夏,花茂村路旁地步里,连片的向日葵开得正艳,习近平总书记下车驻足观赏。当地干部引见,随着美丽乡村建立,山花茂盛的花茂村曾经成为婚纱拍摄地,吸收着左近众多市民到此拍照纪念。
乡村小径上鲜花怒放,道路两旁房屋洁净整洁,总书记有感而发:“怪不得大家都来,在这里找到乡愁了。”
△2020年7月14日,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风貌。
什么是乡愁?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过,乡愁就是你分开了这个中央,会想念这个中央。
其实,花茂村这个能让人“找到乡愁”的村庄,之前叫作荒茅田,意义是贫穷、荒芜的中央。上个世纪,贫穷的荒茅田处处是土墙茅草房,村民回想说:“外面风有多大,屋内风就有多大。”贫穷迫使村里一波又一波年轻人外出闯荡。
随着“精准扶贫”方略落地施行,花茂村大众发挥本身优势,着眼建立美丽乡村,开展现代农业、乡村旅游,传承创新制陶技艺。
过去,4000多人的花茂村约有2000人外出打工;到了2020年,尚在省外打工的村民只要约300人。外出打工村民纷繁回到家乡创业就业,“在家就业就是好,还能照顾老和小”成为大家的口头禅。
2020年,花茂村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00元,贫穷发作率在2019年已降至零。
这个美丽的老区乡村,花繁叶茂的村名寓意已是名不虚传!
△2020年2月28日,贵州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“红色之家”农家乐。
美丽的花茂村里,一幢幢白色小楼参差有致。其中有一户农家院,白色外墙上写着“红色之家”4个醒目的红色大字。这是当年红军在花茂村住宿的院落,也是村里第一个农家乐。
2015年贵州之行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“红色之家”农家乐,和村民们围坐在院子里聊家常。“家里种什么?”“土地运营状况怎样样?”“农家乐搞得怎样样?”……总书记一句句讯问细致贴心。
花茂村村民们和总书记坐在一同聊天,每个人脸上都弥漫着幸福的笑容。总书记欣喜地说:“大众反对不反对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规范。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,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。要是笑,就阐明政策好。要是有人哭,我们就要留意,需求矫正的就要矫正,需求完善的就要完善。”
总书记暖和的话语,说进了花茂村村民的心里。
党的十九大以来,花茂村制定了当地“乡村复兴”计划,着力开展乡村旅游、农业产业、特征文化,力争将花茂村打形成兴业乐园、致富田园和乡愁故园。
一个承载军民鱼水深情的美丽乡村,往常成为一个让人“来了就不想走”的中央。
免费上门服务,认真做事,诚信待人,选择我们就对了。
备案号: 蒙ICP备20200038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