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 通讯员 宋黎胜 记者 吴朝香
“乏力,发热,胸闷久治不愈,竟然与看他人杀鸭有关?"九死一生的耿大姐(化名)说起前段时间的飞来横祸满是冤枉与不解。不过,医生把痛苦不堪的日子作了终结,她还是非常兴奋与感谢。
身体蛮好的她忽然胸闷气急,走不了路
年近50岁的耿大姐,家住浙江中北部乡村,平常身体不断很好。奇异的是,她忽然呈现全身乏力,最初以为是劳累过度,休息下就能好转,但休息1周后不只乏力没有改善,反而更严重了。
慢慢地,耿大姐连走路都走不了,还呈现猛烈干咳,伴有发热,体温最高达39.2℃。耿大姐就诊于当地医院,但治疗几天不见好转,遂转诊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。
耿大姐抵达急诊抢救室时胸闷气急明显,吸氧条件下氧饱和度都不高,且炎症指标C反响蛋白高达327.7mg/L……相关的血液检查提示肝脏、肾脏、肌肉均遭到损伤,一查肺部CT显现两肺多发洋溢性病变,急诊科医生思索患者病情危重,病原学不明,忙约请感染病科医生会诊。
潘红英等医生在查房
她在10天前看人宰杀鸭子,中招了
感染病科汪国运副主任医师细致讯问病史后以为,患者急性起病,肺部停顿疾速,多肺叶病变,氧合低,契合“重症肺炎”。但蹊跷的是,入院后相关常规检查包括流感病毒、呼吸道病毒、肺炎支原体等检测均为阴性,虽经经历性抗感染治疗,辅以高流量吸氧,几天后复查肺部CT示肺部病变却较前明显停顿。
“从影像学上看不像普通细菌性肺炎,伴有多脏器损伤,且常规抗感染治疗下肺部病变仍有明显停顿,需思索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可能。”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及其团队成员主任医师童永喜、副主任医师汪国运、主治医师黄益澄、郑伟决议追根溯源,进一步细致讯问病史,终于发现缘由:耿大姐发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杀鸭子,待了一小会……有活禽暴露史,得警觉人畜共患疾病可能。
不出所料,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(mNGS)结果,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,耿大姐最终被诊断为“鹦鹉热”。
找到病因,治疗可有的放矢了。医疗团队马上调整治疗计划,予以多西环素针结合莫西沙星针抗感染后,患者体温很快恢复正常,胸闷气急病症明显改善,复查肺部CT示病灶明显吸收。
频繁接触鸟禽类人要留意了
潘红英主任引见,鹦鹉热又称为“鸟疫”,由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及鸭等禽类传染给人,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,故命名为鹦鹉热。近年国外相关文献报道,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约占社区取得性肺炎的1%,需求惹起大家警觉。
“普通以为,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惹起吸入性感染;而接触带菌鸟或禽类及其污染的分泌、排泄物等,则可经有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取得感染。”
潘红英主任表示,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,埋伏期普通为7-15天,短者3天,最长可达45天。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,常见为高热、寒战、猛烈头痛、肌痛、干咳、呼吸艰难和胃肠道反响,易有肺外器官的受累,严重者危及生命(据报道,近日浙江丽水有一例救治无效死亡)。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治疗首选四环素类,次选大环内酯类。氟喹诺酮类对鹦鹉热衣原体有效,但疗效可能远不如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。治疗疗程至少10-14天,延长疗程至2-3周可减少复发。
潘主任提示,频繁亲密接触鸟与禽类的人群属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。养鸟喜好者要留意坚持养鸟环境的卫生,每日清洗鸟笼,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,倡导应用“湿式作业”,以免致病微生物扩散到空气中,被吸入人体而感染;购置活禽时要坚持间隔,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。若禽类呈现鹦鹉热病症应立刻隔离,并及时处置病禽。若人呈现相应病症,应立刻就医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答应,制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停止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运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查侵权人的法律义务。
免费上门服务,认真做事,诚信待人,选择我们就对了。
备案号: 蒙ICP备20200038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