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的发明及软件的开发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

2021-08-03 08:36
由 admin 发表
信息化的意义
世界上诸多国度之所以纷繁提出本人的信息化战略,力争上游地建立本国信息高速公路,不遗余力地开展和推行应用信息技术,基本缘由在于信息化能够对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开展产生宏大的成效,可有助于进步国民的生活质量。本章从剖析信息技术的特性动手,继而讨论信息化的社会影响,最后分离我国的状况阐述我国选择加快推进信息化战略的意义所在。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作用
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开展的种种成效,本源于信息技术的特性。较之其他技术而言,笔者以为,信息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汪向东:《信息技术进步与产业开展》,见郑友敬、明安书、汪向东、刘满强等人所著的《跨世纪:技术进步与产业开展》
①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强的浸透性。信息原本就是一切消费活动、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的要素,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露其重要性,因此,现代信息技术便具有了更为普遍的用武之地。目前,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范畴已掩盖到消费制造、产品设计、办公室业务、家庭生活、医疗保健、教育、交统统讯、商业、科研、文娱、保安、金融、气候、资源勘测、军事、群众传播等许多方面。有人估量,如今全世界国民消费总值(GNP)的65%同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有关。吴锡军、何国平:《高技术——跨世纪的战略问题》,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2。果真如此,历史上还没有一项别的技术像现代信息技术这样,对人类社会有如此普遍而深入的影响。
②高度学问密集,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。假如说其他技术是人的膂力的延伸,那么信息技术则是人的智力的加强。信息技术的提高应用,有利于替代和俭省能源和其他原资料的耗费,减少污染。比方,造纸要耗用大量木材和水资源,在制造过程中还会排出污水形成环境污染。据美国一项调查,全球每年光是用于印刷各种表格的费用就达1200亿美圆,其中1/3的表格因内容变卦等缘由白白糜费。该项调查是美国《幸福》杂志组织的,参见1997年9月15日《计算机世界》。如今,用电子介质替代纸张作为信息载体的条件不只已初步具备,而且已开端成为理想。信息技术的应用,还有利于改良劳开工具的技术性能,进步人们对消费和劳动过程的调控才能和实践的管理程度,有利于消费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活动,亲密消费与市场、供应与需求的联络。这些都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③开展速度更快,更新周期更短,具有极强的时效性。比方,国际上集成电路的开发作产服从于“摩尔(G.Moore)定律”Gordon Moore为Intel公司的著名专家,由他发现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开展的规律被称为摩尔定律。,即从60年代至今大约每过18个月集成度便增加一倍,而本钱则降低一半;计算机创造虽不到50年,但现今第六代产品的研制已构成热点,微机呈现才20多年时间,不只设计工艺几经反动,而且新机种纷繁问世;光通讯、卫星通讯、挪动通讯、多媒体通讯等推进通讯技术不时开展;特别是当前的数字技术反动正促进电脑、电信、电视、信息内容等方面的技术走向大交融,并使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日千里的现象。
④投资大,风险大。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展、更新和提高应用都需求投资,如今,在信息技术范畴,技术设计和制造越来越复杂精细,技术难度日益加大,信息网络掩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,因此,相关的R&D费用和根本建立投资特别是初始投资的需求量常常是宏大的(见第二章一些国度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资方案)。但思索到信息技术极强的时效性,所以巨额投资同时又意味着宏大的风险,一旦决策失误,不只会招致沉重的损失,而且会贻误开展的历史机遇。日本曾破费了20多年的时间、投入了巨额资金研制基于模仿技术的HDTV,本想以此抢占将来电视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,但未料到近年数字化电视的疾速兴起,一下子改动了电视技术的开展方向,并对日本电视技术的将来构成严重要挟。日本迫不得已于90年代初中止了模仿HDTV的研制方案,巨额投资也付之东流。
人们曾经在实践经济和社会活动中,领会并享用到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益处。比方,普遍应用先进的通讯技术,大大改善了人们互相间的信息交流情况;应用计算机停止设计和控制工业过程,进步了产品的质量并大量俭省了能源和原资料耗费;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,进步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等等,置信读者对此已耳熟能详,无需笔者再费笔墨。但是从理论概括的需求来看,信息技术的上述特性,与其一定的应用范畴相分离,便会向人们展示出它的种种作用,而且关于不同的应用范畴,它会展现出不同的作用来。比方,在国民经济开展范畴中,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便能够表现为:
①先导作用,即依据信息技术的普遍适用性和浸透性,鼎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,可完成对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根底的改造,因此,经过信息产业的优先开展,能够带动各行各业的开展;
②替代作用,即经过加大信息资源的投入,或人们智力与学问的投入,可在一定水平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投入,并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耗费,从而改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形式;
③“软化”作用,即指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应用,在产业构造、就业构造、投资构造中,信息、R&D、公共关系、智力、人才、广告、管理等等“软”的无形的方面相对加强,而设备、能源、原资料、基建、实物产品等等“硬”的有形的方面相对弱化;
④优化作用,即指在经济活动中鼎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,能够有助于优化消费要素自身的质量、优化对各种消费要素的管理、优化其互相间的配置、优化其运转的有序度和效率;
⑤增值作用,即增加财富,扩展供应,进步产品与劳务的附加值,使过去的非资源转化为资源,促进国民经济增长。也有人指出这种增值是成倍地增长,因而,把信息技术称为经济的“倍增器”,等等。第二节 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
由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与应用所推进的信息化,固然历史不长,但曾经给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入的影响。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范畴的研讨,已获得诸多的成果。 关于普通公众而言,认识这种影响的存在,则无需多么深奥的理论,只需察看一下我们四周曾经发作和正在发作的事实就会分明。时至今日,“信息社会”与“信息时期”,已不再仅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,而是每日发作在人们本身生活和四周方方面面的生动理想。当然,由于开展水平上的差别,信息化的影响在兴旺国度和在开展中国度也会有所区别。但不论怎样,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形成的影响是众目睽睽的,概括地说,笔者把它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:一、增加了信息的消费、流通和消费
信息化首先表现为信息消费、流通和消费范围的不时扩展,继而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信息消费产生了更高的需求。计算机、遥感、光通讯、微机、智能机、大范围集成电路、综合数字网、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打破,不只推进整个技术体系发作了深入变化,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致信息消费、流通和消费急剧扩展。80年代以来,科技信息以20%左右的速度递增,并且有加速开展的趋向,人们把信息的高速收缩形象地称为“信息爆炸”,而信息根底设备的建立和完善,又使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经过通讯网络得以高度应用,完成信息共享。据报道,到1997年10月,全世界因特网上用户已达1亿,并以每月100万户的速度收缩,有超越2000万主机、600个大型图书馆、400个学术文献库、100万个信息源联接上网。每天,全球有数千万人在网上遨游、交流和工作,网上信息流量到达上万亿比特,并且仍以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总之,我国采取加快推进信息化的战略,是依据本身利益的需求和世界开展的潮流,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选择。信息化好像一柄双刃剑,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,也难免给社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;作为一个开展中国度,我国在向信息化目的迈进的过程中,既有优势也有诸多艰难。但是,这一切都不应该动摇我国向信息化社会行进的信心,置信经过不懈努力,趋利避害,扫除万难,中国的信息化必将造福于社会并对世界做出奉献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0 赤峰蒙仁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